close

【大傢】蒙古1913(三)

[摘要]當然,庫倫政府還可以用借貸的方式向俄國購買武器,但俄國已經“鄭重勸告蒙古政府停止在內蒙古之軍事行動”,武器是絕不會再賣瞭。

作者:班佈爾汗,騰訊 大傢專欄作者,歷史作傢,著有《最後的可汗》等。



註:本文為《蒙古1913》系列文章第三篇,有興趣的讀者可移步閱讀: 《蒙古1913(一)》《蒙古1913(二)》

1913年9月,原本攻勢凌厲的蒙古遠征軍,開始出現瞭大量的逃兵,很多重要將領,如那遜阿日畢吉呼、穆榮嘎等相繼在民國政府的勸降下“投誠”,有的將領,如為庫倫獨立四處奔走、立下汗馬功勞的海山更是主動派出子弟,到北京與民國內閣總理熊希齡聯系,表示自己“心已傾向內附,會合同志,意在陸續來歸”。

屢戰屢勝之時,蒙古軍為何會出現如此局面?

原因很簡單,後援斷瞭。

此時的庫倫政府再也無法供應遠征軍所需的物資瞭,當初從俄國購買的武器彈藥已經消耗殆盡,而府庫空虛,想買也拿不出錢來瞭。

當然,庫倫政府還可以用借貸的方式向俄國購買武器,但俄國已經“鄭重勸告蒙古政府停止在內蒙古之軍事行動”,武器是絕不會再賣瞭。

難道俄國突然良心發現,不再想染指蒙古瞭?

自然不是,這頭北極熊不僅擁有蠻力,還有著精明的算計。對俄國而言,一個囊括瞭內外蒙古的真正獨立的“大蒙古國”,對自己絕無好處。原因有三:

其一,蒙古一旦獨立並統一,必然會導致連鎖反應,俄國境內的佈裡亞特、卡爾梅克等蒙古地區,必然會謀求與之合並,這豈不是剜自己的肉麼?

其二,蒙古若真的獨立,必然會尋求西方各國支持,一旦各國承認其獨立,則必然派駐領事館,蒙古的權益又豈能為俄國所獨占?

其三,日俄在1912年劃定瞭兩國在內蒙古地區的勢力范圍,並相互作瞭保證,絕不越線,若包括內蒙古地區在內的“大蒙古國”出現,必將導致日俄關系緊張。

因此,俄國希望的,是外蒙古在自己控制下的“自治”,從而權益獨享。之所以初時願意援助蒙古遠征軍武器,隻是為瞭對民國政府施加壓力,以便在談判中占得先機。

蒙古遠征軍的將士當初躊躇滿志的踏上征程時,根本沒有想到,自己的努力,不過是為俄國在談判桌上增加一份籌碼而已。當他們進入內蒙古,與民國軍鏖戰之時,俄國與民國北京政府的談判也在緊張進行。

民國大總統袁世凱初時一直抵制俄國各項要求,指出:“蒙古為中國領土,現雖地方不靖,萬無與外國訂條約之資格,茲特正式聲明,無論貴國與蒙古訂何種條款,中國政府概不承認”。但隨著在內蒙古戰局失利,再加上宋教仁被刺,國內局勢日趨緊張,他必須集中精力對付國民黨的“二次革命”,便再也沒有與俄國較真的底氣瞭。在談判過程中,首肯瞭外蒙古自治,由俄國保護。

既然得到瞭民國政府的承諾,俄國自然要求庫倫政府撤兵,以向民國政府表現自己的“誠意”。

不過,此時的庫倫政府並不是日後的“蒙古人民共和國”政府,還做不到對俄國俯首帖耳,收到俄國通牒後,雖再無法向前線提供軍需,卻並沒有下達撤軍命令。也許,他台中商標登記們還寄希望靠遠征軍的奮戰,獨立完成統一蒙古的理想。

遠征軍的司令達木丁蘇隆也領會瞭政府的意圖,加緊瞭進攻的步伐。9月12日,蒙古軍兵分四路圍困林西,猛攻多倫。多倫鎮守使王懷慶率所部死守,蒙古軍屢戰不利,隻得解圍。

經過此戰,蒙古軍所剩不多的彈藥更加捉襟見肘。達木丁蘇隆調整戰術,開始集中兵力進攻民國軍的軍營,希望以戰養戰、搶奪補給。但放棄擅長的機動野戰,而與民國軍進行陣地戰,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長,自然難以奏效,不但未能解決危機,反而增加瞭傷亡。

到9月下旬,蒙古軍已再無力發動任何進攻。達木丁蘇隆不得不多次向庫倫拍急電求援,但都如泥牛入海,其部坐困愁城,士氣降到瞭冰點。

而相對的,民國政府則分別從河南、東北調集重兵,在內蒙古境內共集結瞭三萬六千步兵,五千騎兵,七十八門大炮,二十門迫擊炮,並調整戰術,增強各部之間的協調聯系,步步為營,穩紮大陸商標申請穩打,以排山之勢壓向蒙古軍。

彈盡援絕的蒙古軍立即陷入全面潰敗,各處據點紛紛失守,成建制的部隊潰散逃遁。到是年10月,達木丁蘇隆率最後的一千餘名士兵在多倫諾爾兆奈曼廟一帶與民國軍進行瞭最後一次決戰,在經歷毫無勝利希望的九次戰鬥後,被迫撤退。

遠征軍再也不能有所作為,庫倫政府最後的希望也破滅瞭。

1913年11月5日,民國北京政府與沙俄簽訂瞭《中俄聲明文件》五條和《中俄聲明另件》四條。以庫倫政府外交大臣杭達多爾濟為首的強硬派雖堅決反對,但大局已定,庫倫方面已經在牌局中無足輕重瞭。在兩個聲明文件中,沙俄承認外蒙古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但民國政府承認瞭《俄蒙協約》的內容並默認瞭沙俄對外蒙古的控制權。

1913年年底,在俄國一再的“勸告”下,庫倫政府終於下令所有蒙古軍撤出內蒙古,所占各地相繼被民國軍收復。

這場持續一年的戰亂在內蒙古被稱為“烏赫日吉鄰維曼”,意為“牛年之亂”。

無論庫倫政府提出的“民族獨立”,還是民國政府打出的“維護統一”,什麼樣的口號對普通百姓而言都太過遙遠,而戰亂帶給他們的摧殘則是真切而慘痛。史載,蒙古軍所到之地,“搶劫商富,搜殺漢人,焚燒房屋,至為慘毒”,後期為瞭獲得給養,也強征蒙古牧民牲畜,常常“盡掠所有”。而民國軍所到之處,“見蒙族人不問兵民,不別善惡,相繼斬殺,並放火掠奪”,對佛教寺廟,也“見召(召:藏語,意為寺)即焚之”。兩軍交戰之地,更是“路無行人”,“雞犬無存”。

隨著戰亂的平息,謀求獨立的未能獨立,希圖統一的也未能統一,滿目瘡痍之後,歷史並沒有按他們任何一方的希望發展。

1915年6月7日,中俄蒙三方代表在恰克圖簽訂瞭《中俄蒙協約》。該《協約》規定,“外蒙古承認中國宗主權。中國、俄國承認外蒙古自治”;外蒙古“無權與各外國訂立政治及土地關系之國際條約”,但有“辦理一切內政並與各外國訂立關於自治外蒙工商事宜國際條約及協約之專權”。中國政府在外蒙古既無權駐軍又無權管理工商行政事宜 ,事實上承認瞭俄國對外蒙古的全面控制。

而在協約中有關的劃界問題,俄國還留瞭一個耐人尋味的伏筆,《協約》中規定:“自治外蒙古區域……以喀爾喀四盟及科佈多所屬,東與呼倫貝爾,南與內蒙,西南與新疆省,西與阿爾泰接界之各旗為界。”

東、南、西南、西幾個方向都確定的邊界,而唯有北方沒有,因為《協約》中規定那裡“應另由中俄兩國及自治外蒙古之代表組成之特別委員會辦理,並在本協約簽字後二年內開始會勘”。

這“二年內”要會勘的是什麼地方呢?唐奴烏梁海。俄國用緩兵之計,騰出瞭時間。沒等二年的約定到期,便於1914 年7月派兵進入唐奴烏梁海,確立瞭“保護”關系。

而在蒙古軍南下時,全力配合響應的呼倫貝爾地區,也隨著1915年11月6 日中俄雙方《中俄呼倫條約》的簽訂,成為瞭“特別區域”,為俄國所控制。

庫倫政府與民國政府,在這場博弈中,雙輸。

(未完待續)

……………………………………

本文系騰訊《大傢》獨傢稿件台中通水管,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關註《大傢》微信ipress,每日閱讀精選文章。

大台中記帳網|台中公司登記|台中公司登記流程|台中公司登記費用正文已結束,您可以按alt+4進行評論




每日微信 | 如果愛打牌的胡適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運動領袖胡適一度癡迷打牌你信麼?不信就一起圍觀胡適的“朋友圈”吧。[詳細]

←掃我訂閱騰訊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讓你的生活更充實

台灣電動床工廠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dxd359p1t5 的頭像
    dxd359p1t5

    大白的採購清單

    dxd359p1t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