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創新發展,南京“華山一條道”

舉全市之力建設全球創新名城 ——

創新引領南京發展系列報道①

“5年、10年乃至20年之後,南京拿什麼和其他城市競爭?”

2018年新年上班第一天,南京市開瞭個一竿子插到底的“創新名城建設大會”,分會場一直開到鎮(街道)。會上,南京市委主要領導發出瞭這一沉甸甸的“競爭之問”。

1月下旬市兩會召開,再到春節後的“對標找差大會”,南京市委主要領導都反復發出這句沉甸甸的“競爭之問”。

站在新時代的起點上,南京,要重新掂量自己的現狀並謀劃她的未來。

放眼長三角、遠望珠三角,深圳已成為世界創新之都,杭州有“阿裡系”,北京、上海乃至合肥,都獲批綜合性國傢科學中心。南京作為長三角唯一的特大城市、省會城市和南京都市圈中心城市,怎麼辦?

唯一的答案是創新!

“踐行新發展理念、推進‘兩聚一高’新實踐,創新是引領南京新一輪發展的指針,是南京的‘華山一條道’。”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張敬華說,創新發展,南京已經到瞭不創新不行、創新慢瞭不行、創新抓得不實更不行的地步。

憂思 ——

不創新,南京將淪為“平庸的城市”

對於創新,南京提瞭許多年、做瞭許多事,今天上升到城市總體戰略,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有何新內涵?

“創新形勢逼人,必須隻爭朝夕!”副市長蔣躍建說,當前圍繞創新發展、人才引領,國與國、城與城之間的競爭風起雲湧、遠勝從前。“兄弟城市在快馬加鞭,南京如不高點定位謀創新,必將在新一輪區域競爭中受擠壓、被邊緣化,淪為一座‘平庸的城市’!”

現實是,大院大所和兩院院士數量全國第三,國傢級研發平臺多達120多個,平均每萬名人口在校大學生研究生數高居全國第二。南京這些優勢是許多城市無可比擬的,何論“平庸”?

憂患源於競爭壓力。

遠的像北京、西安,為引進人才“狠招、奇招迭出”,北京市2018年不惜拿出“北京戶口”安置緊缺人才,西安則把重獎對象瞄向瞭“伯樂”——招才大使,引進急需人才最高獎勵100萬元;近的如上海、杭州、合肥,動作頻頻如疾風驟雨。

比一比,坐不住。南京高新企業數在1850傢左右,深圳僅去年上半年新增量就接近這一數字;研發經費來自企業的45%,深圳超過90%;科技服務收入占規模以上服務業比重,南京僅為杭州一半左右。

看傢底,南京近年來雖然結構調整力度大,但重化工業仍占相當比重,煤耗是北京的4倍,城市環境壓力明擺著……

這一比,比出瞭憂患,更比出瞭奮起。

“南京創新資源不少,但關鍵是缺少激活和撬動。”蔣躍建說。

“激活主體抓創新”,成為年後南京頭等大事,緊鑼密鼓層層推進——

1月4日,《關於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創新名城的若幹政策措施》以南京市委“一號文件”形式發佈後,市政府五個宣講團馬不停蹄奔赴全市高校、園區、企業,送政策上門、把文件“吃透”,實施細則繪制成60張流程圖,3萬冊資料分發一空。

繼去年11月28日首批31傢新型研發機構落地後,今年2月7日第二批34傢簽約,第三批又將在4月簽約。

3月1日起,南京人才落戶新政實施,河西政務中心每天都有上千名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學生排隊領表、申請落戶。

攻堅 ——

啃下硬骨頭,打通成果轉化“最後一公裡”

創新發展,知易行難。難題怎麼解?硬骨頭怎麼啃?

“創新存在什麼問題,文件就列出什麼措施。”南京“創新名城推進辦”高千峻說,我們切身感受到瞭市委堅持問題導向的決策與思考。如針對人才創業積極性不夠高,“一號文件” 對年收入50萬元以上高層次人才實施獎補;小微科企扶持力度不夠,政策允許三年內所作貢獻全部獎勵返還企業,並在加計扣除基礎上再給予中小科企研發投入10%獎勵。這三條均為國內首創。

科技和經濟、成果和產業“兩張皮”,是創新過程的共性難題。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裡”,成為南京創新火力最集中的靶點:按市場取向設計政策,讓市場在創新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創新不是管出來的,而是放出來的。”張敬華說,南京政策亮點體現在“五個為主”:扶持對象以企業和高端人才為主,新型研發機構以企業化落地為主,科技服務以中介機構提供為主,人才和項目以市場決定為主,創新投入以社會資本為主。

最核心的抓手,是按混合所有制組建新型研發機構。“政策要求人才團隊持大股,讓研發機構完全成為‘自己的公司’。”中國工程院院士周廉等6名院士按照這一“架構”,自籌資金300萬元,組建瞭南京增材粉體材料研究院,專註於航天航空等領域粉體材料的研發。

按產業思維抓創新,讓產學研環環相扣。這一頂層設計,把科研機構、科技中介、社會創投全都“激活”瞭。

江寧開發區每引進一傢總部型企業,就註入一支基金,成立一所企業研究院。南京開發區按照“研究院+平臺公司+項目公司+產業基金”模式,組建13傢新型研發機構,孵化出136個產業項目。有別於高校研究機構,也區別於一般孵化器,新型“南京合夥人”從誕生之初就展現蓬勃生命力。

政府不沖在一線,但在政策獎補、環境培育、優化服務方面的作用一點也不少。吸引社會資本設立多種基金,政府出資收益最高50%獎勵人才團隊。對運營好的新型研發機構,最高獎勵500萬元。對促成科技成果轉化的中介機構,最高獎勵50萬元。

南京的創新動作引來世界目光。3月27日,英國劍橋大學創辦800年來在海外唯一以大學冠名的科創中心,簽約落戶江北新區。劍橋大學校長杜思齊說,“我們非常深刻地感受到南京在發展高科技產業方面的決心,期待這次合作能帶來偉大的成果。”

佈局靜電機推薦——

創新名城建設定下路線圖、時間表

全國“兩會”閉幕當天,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大學校長呂建就從北京給蔣躍建發瞭一條微信:今天回南京,商議校地融合發展。

主動對接南京各級領導,已是在寧高校院所負責人的工作常態。可是半年前,當南京組織在寧高校對接“預熱”時,多數高校當時還以為是一項“例行動作”。

接下來的“組合拳”,讓高校院所真真切切感到瞭力度:組建新型研發機構,可獲政府持股收益30%以上獎勵,獲獎論文全歸高校,新型研發機構成為免費的人才培養基地、科技研發平臺和校友企業傢搖籃,既得名又得利。

“多贏,才能贏。”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劉志彪說,過去高校院所和城市發展駛在兩股道上:高校院所追求的是科研成果、是論文排名,而城市要的是研發項目、是高新企業。如今南京創新名城戰略把城市和高校緊緊綁定,雙方各施所長,融合發展。

讓高校院所眼熱心動的遠不止於此。2月6日,紫金山實驗室在南京籌建,將以國傢實驗室為標準,打造“大科學裝置”,向所有高校院所敞開大門。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先導。”南京市市長藍紹敏說,南京創新名城“121”戰略是一項“系統工程”:建設一座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名城;打造兩個中心,綜合性科學中心和科技產業創新中心;構建一流創新生態體系。

看它的“路線圖”——

在架構上,打造名校、名所、名企、名傢、名園區“五名”標志,建設創新氛圍最佳、效率最高、樞紐功能最強、知識產權保護最嚴格、營商環境最優“五最”城市。

在抓手上,實施“兩落地一融合”、創新人才集聚、戰略科技引領、創新企業倍增、一流園區建設、重點改革突破等公家機關水肥清運“十項工程”。

人,是最具活力的創新要素。實施“寧聚計劃”,南京每年吸引20萬大學生創新創業;推動“百名頂尖專傢領創行動”和海外人才“345”引進計劃。把全市80多個創新載體整合為15個高新園區,明確主導方向,讓人才和項目“擇木而棲”。

再看它的“時間表”——

2018年,南京要建成新型研發機構100傢,全市高新企業數增長50%。

2020年,新型研發機構200傢台灣商標註冊,高新企業數達到4000傢,核心創新指標進入全國前列,若幹原創技術國內領跑。

2025年,擁有1-2個世界級創新產業集群,2至3所一流大學和一批一流學科,5-7傢世界知名研發機構。

佈局2025,著眼更長遠的未來,新時代南京創新發展的大幕正在拉開。

本報記電動床者 雙傳學 陸 峰 秦繼東

顧巍鐘 王世停 孫 慶


新浪新聞公眾號

更多猛料!歡迎掃描左方二維碼關註新浪新聞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一川抽水肥清理行|台中抽水肥|台中市抽水肥|台中抽水肥推薦|台中抽水肥價格|台中水肥清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xd359p1t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